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技术文档 视频中心 企业发函

储能企业的挑战

发布日期:2023-12-18 13:55:47

  中国储能网讯:当前的储能赛道呈现“两副面孔”:一面是投资人看到的前景广阔、黄金遍地的场景,高预期下企业纷纷忙扩产,寻求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的企业也跨界而来;一面露出“狰狞”面目,储能电站利用率低、盈利低、产品同质化、安全难保证、价格战愈演愈烈等问题凸显,部分企业开始放弃储能业务或大幅削减投入、终止上市进程、甚至上演破产出清的悲剧。

  毋庸置疑,过去数年,储能行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阶段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《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(2023)》显示,截至今年上半年,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超过17.33GW/35.8GWh,平均储能时长约2小时。今年1-6月,新投运装机约8.63GW/17.72GWh,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容量的总和。

  对于储能未来的市场空间,业界普遍认为非常广阔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计,到2025年,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元大关。CNESA也预测,未来五年,新型储能装机将维系50-60%的复合增长,2027年保守估计场景为装机97GW,乐观场景为138GW。

 “一哄而上”带来风险

  “近几年不单消费、汽车、电池企业开始做储能,其他行业也纷纷跨界做储能。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,但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。”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。

  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储能厂商已公布近70项扩产计划,总投资额超4700亿元,规划的储能电池及系统总计扩产产能超过900GWh。其中,储能电池百亿级项目有20多项,投资总额近3000亿元,规模超过700GWh。

  实际上,“一哄而上”带来的行业风险和危机加剧了“马太效应”,对头部企业最为有利。同时,也对没有足够实力实现技术创新和产能迭代升级,或没有财力向海外扩张的二三线企业,以及跨界而来又缺少专业性技术支撑的多数企业造成巨大冲击。更有预言称“超半数的储能企业可能无法熬过这次储能危机。”

  产能过剩、需求不振是当下所有企业都在面临的严峻局面,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放缓发展速度,甚至黯然离场。

  专注于海外市场的储能龙头派能科技,经历过去年海外户储市场的“繁荣”,今年也要面对业绩的下滑。派能科技表示,其在欧洲户用储能市场短期受政策、库存及宏观环境影响,波动较大,但长期看好该行业的发展。

  头部企业尚且“艰难应战”,跨界而来的行业巨头则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,不得不终止跨界或宣告失败。

  11月底,游戏公司昆仑万维发布公告,拟转让控股子公司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,计划剥离该公司储能业务,这距离其官宣踏入储能赛道还不到一年。

  10月份,陶瓷企业松发股份发布公告称,公司决定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。据悉,其在6月拟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不低于51%且不高于76.92%的股权。

  于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,专注于租赁锂电池及锂电叉车的高新技术企业厚能股份,在9月份也披露,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原因,导致生产成本较高,不适应市场需求,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。

  此外,也有很多失败案例,*ST宋都于7月25日终止上市暨摘牌;日播时尚也于今年11月结束跨界转型;地产巨头冠城大通,在残酷竞争下资不抵债,清算退出……

  大浪淘沙,始见真金

  显然,储能市场正经历一场洗牌危机。

  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首先是凶猛的 “价格战”。机构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储能系统中标价呈持续下行态势。储能系统11月中标均价已降至0.80元/Wh,同比下降47%,环比下降5%,与年初相比下降47%。

  业界人士表示,“不少企业选择拼凑团队、打造同质化的产品,在资金、产能、研发、人才、产品迭代升级等方面不具备优势,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,没有太强的招架能力。”

          在价格战阴霾下,行业乱象丛生,以次充好、安全难保证等问题突出。宁德时代吴凯指出,前期投运的一些功率型储能项目,宣称寿命达10年,但实际不足3年就已大面积退役。投运的能量型储能,承诺寿命20年,目前运行仅3-5年就出现各种问题,且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值的一半。

  从出货情况来看,头部电池厂商能凭借性能和价格的优势,正逐步稳固市场主导地位。而许多产能落后的企业面对行业冲击,则易陷在低价泥潭中难以自拔,不得不面对行业洗牌、被淘汰出局的最终归宿。(以上文字来源于中国储能网)

储能企业的挑战

发布日期:2023-12-18 13:55:47

  中国储能网讯:当前的储能赛道呈现“两副面孔”:一面是投资人看到的前景广阔、黄金遍地的场景,高预期下企业纷纷忙扩产,寻求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的企业也跨界而来;一面露出“狰狞”面目,储能电站利用率低、盈利低、产品同质化、安全难保证、价格战愈演愈烈等问题凸显,部分企业开始放弃储能业务或大幅削减投入、终止上市进程、甚至上演破产出清的悲剧。

  毋庸置疑,过去数年,储能行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阶段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《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(2023)》显示,截至今年上半年,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超过17.33GW/35.8GWh,平均储能时长约2小时。今年1-6月,新投运装机约8.63GW/17.72GWh,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容量的总和。

  对于储能未来的市场空间,业界普遍认为非常广阔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计,到2025年,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元大关。CNESA也预测,未来五年,新型储能装机将维系50-60%的复合增长,2027年保守估计场景为装机97GW,乐观场景为138GW。

 “一哄而上”带来风险

  “近几年不单消费、汽车、电池企业开始做储能,其他行业也纷纷跨界做储能。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,但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。”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。

  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储能厂商已公布近70项扩产计划,总投资额超4700亿元,规划的储能电池及系统总计扩产产能超过900GWh。其中,储能电池百亿级项目有20多项,投资总额近3000亿元,规模超过700GWh。

  实际上,“一哄而上”带来的行业风险和危机加剧了“马太效应”,对头部企业最为有利。同时,也对没有足够实力实现技术创新和产能迭代升级,或没有财力向海外扩张的二三线企业,以及跨界而来又缺少专业性技术支撑的多数企业造成巨大冲击。更有预言称“超半数的储能企业可能无法熬过这次储能危机。”

  产能过剩、需求不振是当下所有企业都在面临的严峻局面,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放缓发展速度,甚至黯然离场。

  专注于海外市场的储能龙头派能科技,经历过去年海外户储市场的“繁荣”,今年也要面对业绩的下滑。派能科技表示,其在欧洲户用储能市场短期受政策、库存及宏观环境影响,波动较大,但长期看好该行业的发展。

  头部企业尚且“艰难应战”,跨界而来的行业巨头则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,不得不终止跨界或宣告失败。

  11月底,游戏公司昆仑万维发布公告,拟转让控股子公司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,计划剥离该公司储能业务,这距离其官宣踏入储能赛道还不到一年。

  10月份,陶瓷企业松发股份发布公告称,公司决定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。据悉,其在6月拟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不低于51%且不高于76.92%的股权。

  于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,专注于租赁锂电池及锂电叉车的高新技术企业厚能股份,在9月份也披露,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原因,导致生产成本较高,不适应市场需求,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。

  此外,也有很多失败案例,*ST宋都于7月25日终止上市暨摘牌;日播时尚也于今年11月结束跨界转型;地产巨头冠城大通,在残酷竞争下资不抵债,清算退出……

  大浪淘沙,始见真金

  显然,储能市场正经历一场洗牌危机。

  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首先是凶猛的 “价格战”。机构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储能系统中标价呈持续下行态势。储能系统11月中标均价已降至0.80元/Wh,同比下降47%,环比下降5%,与年初相比下降47%。

  业界人士表示,“不少企业选择拼凑团队、打造同质化的产品,在资金、产能、研发、人才、产品迭代升级等方面不具备优势,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,没有太强的招架能力。”

          在价格战阴霾下,行业乱象丛生,以次充好、安全难保证等问题突出。宁德时代吴凯指出,前期投运的一些功率型储能项目,宣称寿命达10年,但实际不足3年就已大面积退役。投运的能量型储能,承诺寿命20年,目前运行仅3-5年就出现各种问题,且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值的一半。

  从出货情况来看,头部电池厂商能凭借性能和价格的优势,正逐步稳固市场主导地位。而许多产能落后的企业面对行业冲击,则易陷在低价泥潭中难以自拔,不得不面对行业洗牌、被淘汰出局的最终归宿。(以上文字来源于中国储能网)